再制造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提升旧产品性能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修复、 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
尽管我国再制造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再制造标准体系不完善,再制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而再制造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是无法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我国亟需完善再制造标准体系,从而为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再制造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实际上,一套成熟、完善的再制造标准体系需要面向再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再制造生产工艺流程、再制造产业链等多个方面。
标准体系结构的研究是再制造产业标准化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是再制造产业标准化工作中编制标准,修、制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是促进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化的基础,是实施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现行标准、预计发展标准的全面蓝图。
再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标准;
第二层次为跨行业共性标准;
第三层次为行业针对性标准。
再制造产业在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汽车和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再制造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有的再制造术语已经满足不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够细化、不够完善的问题,建议下一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再制造术语体系。
细化再制造术语
在现有再制造术语的基础上,根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制定各个再制造行业术语标准。随着其他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各个具体的再制造 行业术语标准的制定也应该提早计划,真正做到与行业发展相匹配。
1.再制造企业评价
2.再制造产品标识
3.再制造产品认证
4.再制造技术人员资质评价
5.再制造成型技术
6.再制造分级
7.再制造检验鉴定
8.再制造节能减排量化
9.再制造园区质量管理和控制
10.再制造产品售后服务
11.再制造检验鉴定机构能力评价
12.其他领域(动态扩展)
再制造产品标识
我国再制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并没有对再制造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导致社会大众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同度低,这严重阻碍了再制造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使得许多车主将再制造零部件和假冒伪劣产品相提并论。
从国内外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鉴于再制造产业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建设“先行先试”的再制造产业基地就成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为促进再制造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在监督、管理再制造行业、企业时依靠的不只是政策、法规,往往还包括可操作性更强的标准。把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政府治理之中,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更加注重运用标准化这一手段,促进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和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政府效能。
结束语
完善再制造标准体系是助推绿色再制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 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依据这十余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今后的再制造产业发展道路中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的再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并加以完善,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与国外再制造的交叉融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发展之路。